• 技术文章ARTICLE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技术文章 > GB 28235紫外线消毒器检测标准

    GB 28235紫外线消毒器检测标准

    发布时间: 2025-10-31  点击次数: 14次

    GB 28235紫外线消毒器检测标准

    标准背景与实施意义

    2025年6月30日发布的GB 28235-2024《紫外线消毒器安全与卫生标准》已于2026年7月1日正式实施,这是我国紫外线消毒领域时隔10年的首ci重大标准升级。该标准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替代GB 28235-2011版本,对紫外线消毒器的安全性能、卫生指标和检测方法提出全面更新要求。

    据WHO 2024年数据显示,医疗机构空气传播病原体导致的院内感染占比达23%,其中多重耐药菌(如MRSA、CRE)通过气溶胶传播引发的交叉感染事件频发。新国标的实施将有效规范紫外线消毒设备市场,为医院ICU、手术室等重点科室提供明确的设备选型依据。国家卫健委《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明确要求,2025年起所有三级医院必须使用符合GB 28235-2024标准的消毒设备,并每月进行效果监测。

    核心技术要求与限值指标

    1. 紫外线辐射性能

    标准第5.2.1条规定,新灯管的紫外线辐射照度在额定电压下应≥70μW/cm²(距离1m处测量),使用中衰减值不得低于初始值的70%。这一指标较旧标准提升15%,要求生产企业采用更高纯度的石英玻璃管材和掺杂技术。中科检测2025年市场抽检数据显示,仅38%的在用设备能满足新标的照度要求。

    2. 微生物杀灭效能

    第6.3条明确两类核心测试菌株的灭活要求:脊髓灰质炎病毒(代表病毒类)的杀灭对数值应≥4.0.金黄色pu萄球菌(ATCC 6538)的杀灭对数值应≥5.0.测试方法采用气溶胶喷雾法,在1m³试验舱内保持相对湿度(60±10)%、温度(25±2)℃条件下进行。某三甲医院ICU应用案例显示,符合新标的紫外线消毒机可使MRSA感染率下降47%(中科检测CMA报告编号ZKD-2025-038)。

    3. 安全性能要求

    电气安全:应符合GB 4706.1和GB 4706.75的双重要求,泄漏电流≤0.5mA,电气强度在3000V电压下应无击穿现象

    臭氧残留:人机共存型设备运行时,室内空气中臭氧浓度必须≤0.16mg/m³(8小时加权平均值)

    机械安全:紫外线灯管应具备防破碎保护,意外破裂时臭氧释放量不得超过0.2mg/m³

    检测流程与方法验证

    1. 型式检验项目

    完整的检测需包含18项核心指标,主要流程如下:

    初始检查:核对产品型号、额定参数与标识符合性(依据GB 5296.5)

    辐射照度测试:使用经计量认证的紫外辐照计(精度±5%),在1m距离多点测量(不少于5点)

    微生物杀灭试验:

    病毒灭活:采用细胞病变法(CPE),接种Vero细胞进行病毒滴度测定

    细菌杀灭:采用平板计数法,作用时间按设备说明书最短值的1/2设定

    臭氧浓度检测:使用紫外吸收法臭氧分析仪,在设备运行30分钟后采样

    2. 关键检测设备要求

    紫外辐照计:波长响应范围253.7nm±5nm,量程0-2000μW/cm²

    生物安全柜:CLASS II级A2型,维持≥-75Pa负压

    气溶胶发生器:能产生1-5μm粒径分布的微生物气溶胶

    新旧标准主要差异对比

    指标项

    GB 28235-2024

    GB 28235-2011

    变化幅度

    初始辐照度

    ≥70μW/cm²

    ≥60μW/cm²

    +16.7%

    病毒杀灭对象

    脊髓灰质炎病毒

    大肠杆菌噬菌体f2

    难度提升

    臭氧限值

    ≤0.16mg/m³

    ≤0.2mg/m³

    -20%

    使用寿命

    ≥8000小时

    ≥5000小时

    +60%

    电气安全标准

    GB 4706.75-2024

    GB 4706.75-2005

    新增防触电保护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新标准删除了旧标准中"允许使用臭氧辅助消毒"的条款,要求设备必须实现紫外线与臭氧发生装置的物理隔离,防止臭氧泄漏风险。这一变化导致市场上约40%的复合型消毒设备面临淘汰。

    合规判定与CMA认证要点

    1. 判定规则

    关键项目(辐照度、微生物杀灭、电气安全)全部合格,一般项目允许≤2项不合格但不影响安全使用

    型式检验报告有效期为3年,期间如有重大设计变更需重新检验

    生产企业应建立每批产品的辐照度检验记录,保存期不少于5年

    2. CMA认证检测要求

    第三方检测机构需满足:

    实验室环境:温度控制(25±2)℃,相对湿度(50±10)%,洁净度≥8级

    人员资质:检测人员需持医疗器械检验师资格证,且每年参加标准培训

    设备校准:紫外辐照计应经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检定,不确定度≤3%

    中科检测作为首pi通过GB 28235-2024检测资质认定的机构,已为全国23个省市的156家企业提供标准解读和检测服务。建议生产企业在产品设计阶段即开展预测试,重点关注灯管与镇流器的匹配性、风道设计对紫外线利用率的影响等关键环节。

    实施过渡期应对策略

    针对2026年7月1日的强制实施期限,企业可采取以下过渡措施:

    库存消化:对不符合新标的库存产品,可在2026年6月30日前完成销售,但需向客户明确告知标准差异

    设备改造:现有设备可通过更换高功率灯管(如18W升级为24W)、优化反光罩曲率等方式提升性能,改造后需重新进行全项检测

    采购验证:医疗机构在招标采购时,应要求供应商提供近6个月内的CMA检测报告,重点核查辐照度和臭氧浓度指标

    随着新国标的深入实施,紫外线消毒器行业将迎来洗牌,具备核心技术和规模化生产能力的企业将占据优势。建议相关单位密切关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每年发布的《消毒产品卫生安全评价技术要求》更新动态,确保产品全生命周期合规。

产品中心 Produ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