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技术文章ARTICLE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技术文章 > 饮料中霉菌和酵母菌计数的标准方法与质量控制技术研究

    饮料中霉菌和酵母菌计数的标准方法与质量控制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9-17  点击次数: 5次

    饮料中霉菌和酵母菌计数的标准方法与质量控制技术研究

    一、方法原理与标准依据

    饮料中霉菌和酵母菌计数是评估产品微生物污染程度的关键指标,其检测依据为GB 4789.15-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霉菌和酵母计数》。该方法通过梯度稀释样品,将适当稀释度的菌悬液涂布于选择性培养基(如孟加拉红培养基),在28℃±1℃培养5天后,根据菌落形态和数量计算霉菌和酵母菌总数(CFU/g或CFU/mL)。选择性培养基中的氯mei素可抑制细菌生长,孟加拉红则能减缓菌落蔓延,便于计数和鉴别。

    二、实验方法与优化

    1. 样品前处理与稀释

    均质化处理:对于含果肉的果蔬汁饮料,称取25g样品加入225mL无菌磷酸缓冲盐溶液(PBS,pH 7.0),用均质器8000rpm均质2分钟,制成1:10稀释液。

    梯度稀释:取1mL 1:10稀释液加入9mL PBS,依次稀释至10⁻²、10⁻³、10⁻⁴,每级稀释更换无菌吸管,混匀30秒确保菌液均匀分布。

    2. 培养与计数

    培养基选择:孟加拉红琼脂培养基(含氯mei素50mg/L)或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倾注平板后凝固备用。

    接种与培养:选择2-3个适宜稀释度,各取0.1mL稀释液涂布平板,每个稀释度做2个平行,28℃±1℃培养5天(第3天观察一次,防止菌落蔓延)。

    计数规则:选择菌落数10-150个的平板,霉菌菌落通常呈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酵母菌为圆形、光滑菌落,分别计数并计算平均值。

    三、质量控制关键技术

    1. 培养基质量验证

    无菌性检查:每批次培养基灭菌后抽取10%样品37℃培养48小时,确认无菌落生长。

    促生长能力:接种标准菌株(如黑曲霉ATCC 16404、酿酒酵母ATCC 9763),28℃培养48小时,菌落数应在10⁶-10⁷CFU/mL范围内,且形态正常。

    2. 操作过程控制

    稀释操作:严格遵循“一管一吸"原则,避免交叉污染;高粘度样品(如含乳饮料)可加入无菌吐温80(0.1%)改善分散性。

    计数准确性:双份平行样品菌落数相对偏差应≤10%,若差异过大需重新测定;菌落蔓延平板需从低稀释度结果计算。

    3. 阳性对照与空白实验

    阳性对照:每批次实验接种10⁴CFU/mL标准菌悬液,回收率应在80%-120%,验证方法有效性。

    空白实验:稀释液、培养基、吸管等做无菌性空白,确保实验系统无污染。

    四、常见问题与解决策略

    1. 菌落蔓延与重叠

    原因:高糖饮料(如果汁)易导致霉菌菌丝蔓延,酸性饮料(pH<4.0)可能抑制部分酵母菌生长。

    对策:添加0.1%去氧胆酸钠抑制菌丝扩展,或采用螺旋平板涂布法减少菌落重叠;酸性样品用1mol/L氢氧化钠调节pH至6.0后培养。

    2. 低温菌与慢生长菌漏检

    措施:延长培养时间至7天,或采用25℃培养以促进低温菌生长;对疑似菌落进行镜检确认(霉菌有隔膜菌丝,酵母菌为单细胞)。

    3. 样品保存与运输

    检测样品应在4℃冷藏运输,24小时内完成检测;无法及时检测时需-20℃冷冻保存,解冻后充分混匀。

    五、实际样品检测案例

    对20批市售饮料的检测结果显示:果蔬汁饮料霉菌和酵母菌污染率最高(15%),其中鲜榨果汁检出量达1.2×10³CFU/mL;茶饮料和碳酸饮料污染率较低(5%),且菌落数均<100CFU/mL。污染原因主要为原料新鲜度不足(如霉变水果)和灌装环境洁净度不够。

    六、结论

    本研究系统阐述了饮料中霉菌和酵母菌计数的标准方法与质量控制要点,通过优化样品前处理、严格控制培养条件和加强方法验证,可显著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重现性。该方法适用于各类饮料的微生物质量控制,为保障饮料产品安全提供了技术支撑。

产品中心 Products